美国东北部基础教育的现场观察与思考

  来源:《课程教学研究》2020(1)

  美国东北部基础教育的现场观察与思考

  作者:胡继飞

  摘要:受教育厅委派,2019年1月带领广东省中小学名师代表团赴美学习交流。重点对纽约州、马塞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的近20所中小学,进行了现场考察与交流。结合研究者现场的观察与交流,就TC对中小学的指导、读写能力的培养、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不使用统一教材、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美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等六个话题进行评述,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美国; 东北部; 基础教育; 教育考察

  二战以来,美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美国的教育也一直成为各国争相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基于同样的愿景,2019年1月份,笔者率领19名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教育代表团,前往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简称哥大)对美国基础教育进行考察与交流,历时21天。这次考察学习活动主要由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承担,我们先后参访了纽约州、马塞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简称康州)等地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小学。这些州均位于美国的东北部,是美国最富裕的地区,也是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我们对中小学的参访均包括三个环节,即听取学校介绍、深入课堂观摩和现场对话交流。本文拟结合笔者的一些观察与思考,对所观所感进行评述,并就我国的基础教育改进提出一些建议。

  一、备受中小学推崇的TC

  我们共参访了近20所中小学,这些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大多会提及TC的指导。TC是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Teacher Colloge)的简称,哥大的教师学院现在一般称为教育学院,不仅创建时间早,而且拥有杜威等一批著名教育学家,在美国教师教育史上地位显赫,哥大教育学院在全美一直排名第一。不少学区的学监和中小学校长,是在TC获得教育学博士或硕士学位。TC在教师培训和课程设计等方面为美国东北部的学区和中小学提供了较多的帮助。而且我们的这次参访,就是TC充分利用了自己在基础教育界的影响力,故能够得到各学区和中小学的积极配合。足见美国东北部的基础教育深受TC的影响。

  除了TC本身的影响力外,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的Residency Program(驻校教师培训项目),使得TC的硕士生都能在纽约公立中小学实习一年,并获得驻校教师的全程指导,很好地增进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与联结。

  学区(School District)是美国的地方基层教育行政单位,也可以理解为教育行政区域。学区负责对学区内的中小学进行管理,学区包括学区教育委员会(Board of Education)、学区教育局(Central Administration)、督学(Superintendent)和若干所中小学。美国没有类似于我国教研室的专门教研机构,再加上联邦政府不统一规定教育标准而将教育设置权下放到州一级,所以中小学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改进更多地依赖于大学的教育学院,所以美国的“大中小联合体”更容易建立起来。

  我国各师范大学也很重视与中小学建立密切的联系,但我国的中小学对大学的依赖不如美国那么明显。其一,师范大学对中小学的指导职能较多地被地方教育厅(局)所设教研业务部门所取代,这个部门主要是各级的教研室。我国一些地方的教研室改名为教育发展中心,现在又升格为教育研究院,它们不仅功能完备而且具有“半行政”职能。其二,我国大一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模式没有根本改变,也使得大学的学术支持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其三,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相对较高,不仅工资水平比肩高校教师,而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职称和荣誉方面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促进了一大批中小学一线的教育专家得到迅速成长。总之,与美国大学教育学院相比,我国的师范院校略显弱势。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对现象的分析,并非要评说两者的好坏与优劣。

  二、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都非常重视阅读和写作,访美之前我们对此多少已经有所了解。但百闻不如一见,考察过几所学校之后,会发现美国对读写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你的想象。从纽约到康州到波士顿,所有的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和初中都言必读写能力培养。读写素养(Literacy)几乎成了美国教育人的口头禅,从校长的介绍到教师的交流,从学生作业到墙壁文化,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几乎都被Reading和Writing所挤占。

  纽约市和康州Trumbull学区的K-8基本上使用TC编制的教学大纲和测评标准,学校依此对孩子的读写能力进行分级然后分层施教。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室里一位教师面向二十几个孩子授课,另一位老师在教室的一角对一至几位学生进行辅导或阅读能力测试。写作能力也是这样,老师布置相同主题的作文题,然后根据作文进行等级评定,之后便是根据不同等级进行分层教学。纽约Leman College(莱曼学院)附属的High School of American Studies(美国研究高中),以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为特色,要求所有学科都要写课程论文,其中历史学科甚至要求写本民族的移民史。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该校学生普遍觉得写作方面的压力比较大。

  读写训练常采用工作坊模式,包括阅读工作坊(Reading Workshop)和写作工作坊(Writing Workshop)。工作坊就是在教室里布置一个小的区域,创设一种适合于阅读或写作的任务和环境,有点类似于项目式学习,比如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并用口头和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美国教师认为听说读写四者不可分割,应结合起来以促进相互转化。在低年级,鼓励孩子们将看到的说出来,将说出的画出来,将画出的写出来,从口头到形象再到书面层层递进【1】。高中阶段则鼓励学生演讲和辩论,包括科学类课程,并要求学生写成论文。

  美国对阅读和写作的重视值得我们学习,因为阅读和写作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和高级能力的基础。最近被热炒的被撤销博士学位的我国翟姓影视明星,不仅存在论文抄袭,而且居然还不知道“知网”为何物。我们很多家长和学生不重视母语的学习,读写能力差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读到研究生还难以熟练使用中文书面表达者大有人在。这与我们不重视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关,一方面作为交际工具学科的语文教学存在偏差,另一方面其他学科也不太关注基于本学科的读写能力的培养。

  好在如今我们开始重视母语教学,但希望语文和英语学科首先应回归工具学科的本位,如果语言学科不重视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其他一切目标都是空谈。但读写能力的培养仅依赖于这些工具学科还不够,应成为所有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生物学科可以让高中生写评论文章,比如就社会性科学议题“贺建奎及其基因编码婴儿事件”进行评述;再比如历史学科可以让学生写本地区的乡土历史及其演变过程。

  三、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

  在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前提下, 必须尽力照顾到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这是美国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共识。在被参访的近20所中小学中,每一间学校都会提到“Students need special care”(SNSC)或者“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SSN)的概念。SNSC或者SSN意指 “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此强调这个问题多少让我们有些意外。但具体了解后才发现,这里的SNSC 与我们的理解有所不同,并非我们所说的特教学生(有明显身体残障孩子),而是指存在学习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

  在美国,SNSC主要指那些存在语言学习困难的新移民、轻度残障孩子和成绩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并不包括那些身体严重残障的儿童,后者会进入到专设的特殊教育学校。各学校确定的SNSC人数所占比例要比我们估计的高,比如在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会占到12-30%,在薄弱学校(被关注的学校)则超过40%,比如纽约市布鲁明代尔小学(P.S.145 the Bloomingdale Elementary School)是一所“被关注”的学校(质量不达标),据该校教导处主任介绍,其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要占到半数以上。如此高的比例,使得帮助SNSC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

  美国的学校都会专门针对SNSC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进程和考核方案,比如针对阅读和写作进行等级测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必须提供额外的帮助,包括课外补习、同伴互助、跨年级个别辅导、布置家庭作业、提供特殊学习材料、使用特殊评价方式等等。同时,学校董事会每年要专门开会研究SNSC的学习情况,包括是否达标,如未达标则要分析原因并制定下一步的帮助计划。这种研讨一定要邀请孩子家长参加。而且,学区教育委员会也会过问特殊孩子的帮教问题,每年至少一次。

  这种差异化教学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但这种模式在小班额条件下相对容易实施,要在大班额条件下实施分层教学的确是一个难题。目前我国真正的小班化教学极少,主要在国际学校。一是需要降低生师比,二是需要增加额外的学习时间,建议我国教育发达地区在这两方面率先进行大胆探索,真正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和“为每个孩子而教”的教育理想。

  四、规定不使用统一教材

  访美之前,我们已经知道美国中小学大多不使用统一的正式教材。那么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这也是笔者重点关注的一个话题。以我们考察的三个州为例,一方面,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教学大纲,是对学校进行评估和考试的主要依据,辖区的所有公立学校都必须严格执行;另一方面,多数州教育厅又规定学校不得使用统一教材,教师必须具有独立开发教材的能力。那么美国是否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呢?事实上美国也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比如1996年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2010年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框架》等,但对学校并无约束力,只是建议性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材料?这对教师无疑有一定的挑战性,但美国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通过深入交流我们了解到,在同一所学校,同科目和同年级的任课教师会定期研究教学内容和进度,依据的是州教育厅制定的教学大纲,然后不同任课教师分别独立开发教学材料,主要是活页教材,且任课教师之间彼此可以不一样。这些学习材料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改自期刊杂志上的文章,二是改自互联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三是从正式出版的科普读物和教科书上摘录,四是教师自己独立编写。我们在学生的课桌上经常能看到教师自编的活页教材和推荐的辅助阅读材料。美国的中小学教师每天要花比较多的时间查找和编印学习材料,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各州对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和撰写教学论文没有要求。

  此举尤其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因为我国基础教育“批量生产统一规格”的诟病一直备受抨击。我国采用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虽然一直在推行“一纲多本”,但事实上这些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也都大同小异,而且大部分地区选用的可能是同一个版本。为打破高度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我国在上世纪末就开始推行“三级课程管理”,但收效甚微,现实是地方课程“聊胜于无”,校本课程则“形同虚设”,基本上还是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如何有效破局?建议部分仿效美国的做法,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制定权下放到省一级,国家层面只制定课程方案和实施指导意见。我国各省市县除了有专设的教研室(院)外,各省市还拥有多所独立的师范院校,他们最了解本地区的实际,应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和专家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专长和作用。

  五、环境成为第三位老师

  “The Environment as the Third Teacher”的理念,在美国各学校也是深入人心。早在1987年,卡茨(Katz)就提出环境对于儿童的学习有重要影响,认为学校的环境布置应该有助于支持孩子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性格和情感的培养【2】。这在我们对美国三个州中小学的参访中,印象也尤为深刻。无论是在用房相对紧张的纽约市区还是在用房较为宽裕的康州Ctrumbull学区,所有中小学都很重视环境的设计和空间的利用。

  在许多学校,教室的功能实现了多样化,除了用于传统的上课外,还兼具研讨、休息、娱乐、图书资料和教具学具贮存、学生衣物暂时保管和教师办公等功能,中学的许多课室靠墙一侧摆放了电脑供学生随时查阅资料。课桌有高有矮,也有方有圆,凳子也并非统一规格,课桌可以随时拼成小组或者圆桌。低年段专门设有“地毯区”,孩子们可以席地而坐,旨在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甚至富有幽默感的学习环境。学校的墙壁文化也极为丰富,从走廊到教室,墙壁上除了一些标语和老师提供的阅读材料外,主要还是学生的作品,包括学生的作文和绘画。在波士顿的一所中英文双语学校,过道的墙壁上贴满了学生的作文,每篇作文的下角贴有一个黄色小纸片,上面是教师写的评语和勉励的话。据教导主任介绍,美国的学校不主张用红色的笔迹在学生作业上直接做批注。

  其实很多国家都重视都非常重视环境的布置,教室的墙壁和每一个角落都被充分利用起来。反观我国中小学,多数学校的环境布置过于整齐划一和单调严肃,大多缺少教育的设计感。建议我国各级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就中小学的校园和课室等内环境布置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和研究,最好出台一个专业性的指导意见,也让我们的学习环境真正成为“第三位老师”。

  六、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

  美国的教育标准、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常常被各国的研究者们津津乐道,但评价一国教育的好坏还是应该深入教育现场。那么这些标准和理念在美国落实的情况又会如何呢?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总体感觉,美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国内这方面的文献已经非常多),但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其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仍存在较大落差。

  首先是学生行为不端问题较为突出。美国中小学校园的欺凌、吸毒、怀孕等现象比我国严重,参访中在与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我们有明显的感受。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美国的教育崇尚自由,容易滋生一种散漫放任的行为习惯;二是美国学校的管理层级比较少,学校不设班主任,各个班级由学校类似于教导处的部门统一管理,不像我国有德育副校长、德育处和班主任以及团系组织。美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多,所以学校不得不引入社会情感教育类课程,有些学校甚至设有发泄室或专门饲养宠物狗来协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其二,同样存在厌学和课业压力大等问题。尽管采用小班化教学,但课堂上学生游离于课堂的现象时有出现,这也是出现高比例SNSC的重要原因。在波士顿的一所高中,我们发现课堂上不少学生玩手机或者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交流中校长也表示一直在考虑禁止带手机入校的问题,但此项规定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在纽约一所初中和高中,学生明确表示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有点重。在某所高级中学,校长把学校的教学状态描述得很轻松很正面,但我们所看到的情况与校长介绍的存在明显差异,比如学生课桌上的数学教辅书很厚,且基本是一些训练题,学生人手一份打印的数学期中复习题,且题型和内容与我国的作业题大体相仿。正因为如此,一些州、郡和学区明确规定,学校布置的课外活动和作业每天不能超过3小时,实属无奈之举。

  其三,部分学校的教学方式也比较传统。众所周知,美国教育界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20天的参访中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太多。在我们的参访中,那种辩论式、探究式、项目式等学习方式只是在部分学校和部分学科有较多体现,相反部分学校的教学方式仍较为传统。在纽约一所高端的国际学校和一所公立优质小学,我们没有看到所宣传的“浸润式教学”,几个班级的识字课都主要采用卡片和PPT进行机械的重复训练,远不及我们所倡导的任务教学和情境教学。康州某学区在TC 的指导下正推行一种“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的教学模式,学区规定任课教师讲课每节不能超过15分钟,但教师普遍感觉难以适应,并质疑将来的学习结果是否会真的很好。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该学区过去的教学也存在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其实,“教师少讲、学生多学”也正是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前已经开始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四,过于重视过程而忽视结果。小班额本身就是一种高成本的教育,优势在于能够照顾到每位学习者的需要。但美国的小班化教学能够真正做到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吗?依据我们的观察,效果并不是我们所希望和预见的那样(也许我们的期望值太高)。在小学和初中,常常见到两位老师同时教授一个班的二十几名学生,但还是经常发现有几位学生游离于课堂和跟不上进度(互动和交流有障碍),甚至有个别学生干脆远离群体独自玩耍。其实,小班化教学除了效益不高的问题,还会使得一些学生被过度关注而产生负面情绪,也使得生生之间少了很多的互动与交往。同时,美国的课堂容量偏小且内容略显简单,教学过于关注于形式和过程,比如某高中为了让学生认识人体的23对染色体,安排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来拼图(将打乱的46条染色体进行配对),效率较低。

  其五,基础教育被过早地市场化。美国的基础教育存在实用主义倾向,在我们参访的中学部分,多数学校引入了较多的职业教育课程,多数高中则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AP)。也有研究者也发现,美国的STEM教育非常强调其经济价值,指向维持美国全球竞争力,工商界领袖掌握绝对话语权,对个体的价值在于促进就业、提升消费能力,培养目标指向市场化取向下的能力本位【3】。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考察的时间和深入的程度所限,本文的评述仅限于笔者的所见所感所思,不一定准确和全面,权当一家之言。


  参考文献

  [1]Guha R,Wagner T,Darling-Hammond L,et al.The Promise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s:Innovations in High School Learning and College Admission[M].California:Learning Policy Institute,2018:22-23

  [2]蔡敏胜.澳大利亚的教学空间设计[J].人民教育,2018(1)

  [3] 郭桂周,易娜伊,赵忠平.警惕新自由主义的幽灵——美国STEM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批判话语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