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鼠夜话(科学童话)

  蜚鼠夜话(科学童话)

  胡继飞

  听完电视台播音员一声“再见”,主人便关上电视和灯,打着呵欠上床。一会儿,整个房间只剩下无边的黑夜与宁静。

  十分钟后,西角的木箱底下便冒出了“丝丝”声响,时断时续。

  “鼠大哥,你干嘛来着?”一个瓮声瓮气的声音,从西角的墙缝里飘出了,把老鼠吓了一大跳。

  


  图1 蜚蠊与老鼠(肖海霞配图,改自网站:http://image.so.com/v?q=%E8%80%81%E9%BC%A0%E5%8D%A1%E9%80%9A%E5%9B%BE%E7%89%87&src=srp&correct=%E8%80%81%E9%BC%A0%E5%8D%A1%E9%80%9A%E5%9B%BE%E7%89%87&cmsid=4931f3eda78d09ad517c010d3855b866&cmran=0&cmras=0&cn=0&gn=0&kn=15#multiple=0&gsrc=1&dataindex=272&id=bb35cdaf1defd7f8737407f0c24ce3d6&prevsn=195&currsn=255&jdx=272&fsn=75和http://image.so.com/v?q=%E8%9F%91%E8%9E%82%E5%8D%A1%E9%80%9A%E5%9B%BE%E7%89%87&src=srp&correct=%E8%9F%91%E8%9E%82%E5%8D%A1%E9%80%9A%E5%9B%BE%E7%89%87&cmsid=da9cc444e0570ba88dd81a97ef1cf773&cmran=0&cmras=0&cn=0&gn=0&kn=8#multiple=0&gsrc=1&dataindex=95&id=0145f68b80c3113c57e8bf1094192295&prevsn=0&currsn=68&jdx=95&fsn=68)

  “原来是蜚大哥啊,吓杀我也!”老鼠紧绷的耳朵渐渐松弛下来,“不过,你们蜚族好象远在三亿五千万年前就成了地球的居民,我们鼠族可晚多了,所以我倒是应该叫你蜚大哥。”

  老鼠所言不假,蜚者蜚蠊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蟑螂。有专门研究古生物的科学家,曾经在石炭纪地层中发现了约300种蟑螂的化石。有意思的是,今天的蟑螂与三亿五千万前化石中的蟑螂变化不大,也难怪有的古生物学家称蟑螂为“活化石”了。

  


  图2 蟑螂化石(肖海霞配图,改自网站:http://image.so.com/v?q=%E8%9F%91%E8%9E%82%E5%8C%96%E7%9F%B3&src=srp&correct=%E8%9F%91%E8%9E%82%E5%8C%96%E7%9F%B3&cmsid=0c6b5850a61ef8d7b26bf56083afb7e9&cmran=0&cmras=6&cn=0&gn=0&kn=0#multiple=0&gsrc=1&dataindex=13&id=ad0d546f627e33ec993f5d01f6244b71&currsn=0&jdx=13&fsn=60和http://image.so.com/v?q=%E8%9F%91%E8%9E%82%E5%8C%96%E7%9F%B3&src=srp&correct=%E8%9F%91%E8%9E%82%E5%8C%96%E7%9F%B3&cmsid=0a9a2ee2e4b04676619fb0598d0e75c8&cmran=0&cmras=6&cn=0&gn=0&kn=0#multiple=0&gsrc=1&dataindex=289&id=fa5361cda9a70a0ab5cd8c6ba5d264b6&prevsn=180&currsn=240&jdx=289&fsn=60)

  “想不到鼠大哥好学问,不过,你们是高等的哺乳类,我们却是低等的昆虫类,叫你鼠大哥也尽在情理嘛。”蟑螂摇晃着头上两根“天线”来到了老鼠跟前,瞧着地上那堆木屑儿,便生出些激动,“鼠大哥,好功夫哇!”

  “哪里哪里,昨天主人从乡下带回了很多花生,就锁在这木箱里。虽说我这门牙尖锐无比,可打洞总是个吃力的活儿,哪有蜚大哥身材小巧无孔不入来得省事。”老鼠话音未落,蟑螂已经从箱盖的缝隙爬进了木箱。

  “再说,我这门牙终身生长不息,得经常在地板或木头上磨一磨,否则就长得太长碍事。”言毕,老鼠便抬起脚准备剔牙,突然又想起了什么,“不知蜚大哥祖籍何处,今住何方?”

  


  图3 老鼠等啮齿动物门牙终生生长(肖海霞配图,改自网站:http://image.so.com/v?q=%E8%80%81%E9%BC%A0%E5%8D%A1%E9%80%9A%E5%9B%BE%E7%89%87&src=https://www.webcms.org.cn/static/image/nopic320.png>

  蟑螂从木箱里爬出来,用前肢抚弄了一番头部:“我白天怕光,晚上才出来找吃的。我就住在隔壁的厨房里,那儿又温暖又潮湿。没法子,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惯。我祖籍在热带非洲,后来随人类的船只漂洋过海,来到了南美、东欧和南亚,以后又来到了热带地区甚至北方寒带区。据家谱记载,我们已经拥有四千多种成员,遍布世界各地,当然南极和北极就不敢光顾了。”

  蟑螂这般如数家珍,老鼠心理却犯嘀咕:这些历史我们鼠族也有,只是懒得费唇舌而已,看它美的……

  “我们昼伏夜行的习性,是由我们身体内的生物钟决定的。据说2017年人类的诺贝尔奖颁给了研究果蝇生物钟的科学家,果蝇再次成了我们动物界的明星。其实科学家很早就在我们身上通过实验寻找到了生物钟……”这个话题显然让蟑螂有些兴奋,全然没有顾及到老鼠的感受。

  不过蟑螂所言也是事实,2017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利用果蝇发现了生物钟分子机制的奥秘。早年有科学家也研究过蟑螂的生物钟,还颇费了一番周折。蟑螂一般黄昏开始出来觅食,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之间最活跃,凌晨四点左右就收工回巢休息。科学家做过实验,把装有蟑螂的小笼子放在暗室,夜间开灯,白天九点再关灯。经过一周的驯化,蟑螂的生物钟就被调拨过来了,生活规律正好与原来相反。那么蟑螂的生物钟长在什么部位呢?科学家又做了一系列非常有趣的实验,发现蟑螂的生物钟就是位于咽下神经节的一团分泌细胞。但后来进一步研究发现,咽下神经节分泌细胞只是管理日常起居的“子钟”,当“子钟”出现偏差或不能工作时,还有一个“主钟”就会被激活开始工作。这个“主钟”位于某个神经突触内。

  与谈兴渐浓的蟑螂相比,一旁的老鼠对生物钟的话题显然不感兴趣。想起如今自己的处境,老鼠不觉黯然伤神起来:

  “蜚大哥,你一定听说过‘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吧!我们过街得踩着阴沟、爬着电线,幸亏我有双顶事的爪子。糟糕的是,学校搞什么科技创新活动,一些机灵鬼弄出了很多新花样来捕捉我们,真是防不胜防啊……”说到伤心处,老鼠还稍带哭腔。“一周前我一个老伙计被抓走了,是被一个红外感应装置给逮住的。昨天我们一个倒霉蛋,爬上一个架在垃圾桶上的滚筒结果掉了下去再也爬不出来,那是一个小学生设计的一个陷阱……据说还有科学家在研究一种药物,让我们吃了后不能生育后代。”

  老鼠耷拉着脑袋,早已对木箱里的花生没有了兴致。这倒让一旁的蟑螂有些触景生情:“我们一直是人类的敌人,因为我们偷吃食物、咬坏衣物、传播疾病。更糟糕的是,一些弟兄钻进计算机和飞机的电子系统造成短路引发重大事故,而且一个讨厌的科学家还从我同伴们的身上查出了平均1.4千万个细菌……”

  蟑螂刚爬进木箱又退了回来,若有所思:“鼠大哥,我们的日子也很不好过。人类太聪明了,发明了很多的蟑螂药,那可是我们的噩梦。我们只要闻到那气味准没命。好在我们生存能力强,要不早就断子绝孙了。”

  说起生存力强,蟑螂真还没有吹牛,成语“流言蜚语”和“蜚声中外”说的就是蟑螂传播速度快。蟑螂曾与恐龙同时代,恐龙早就在地球上消失了,蟑螂却人丁兴旺。蟑螂个体小,对环境适应力强,繁殖速度也很快。就拿感觉器官的灵敏性来说,科学家对昆虫的触角进行了分级,结果发现蟑螂的触角属于最灵敏的一级。比如千万分之一毫米的细微距离运动,蟑螂的触角都能探测到并产生信号。

  


  图4 蟑螂的触角(肖海霞配图,改自网站:http://image.so.com/v?q=%E8%9F%91%E8%9E%82%E7%9A%84%E8%A7%A6%E8%A7%92&src=https://www.webcms.org.cn/static/image/nopic320.png>

  老鼠似乎有所触动,瞥了一眼床上熟睡的主人,蹑手蹑脚地凑到蟑螂跟前:“蜚大哥说到断子绝孙,我真的有些担心了,人类会不会利用它们的新技术将我们赶尽杀绝?人类即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他们的科技发展实在太厉害了。”

  “这个……我觉得不会,虽然人类讨厌我们,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还是有存在的价值,好像有生态学家曾经说过,一个物种的灭绝会威胁到多个物种的生存。所以,我觉得他们只要控制和防范我们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开除我们的‘球籍’……”蟑螂就是话多,又开始卖弄起自己的学识来,“再说了,工程师还准备从我的触角获得灵感,来研制更为精密的电子仪器呢,包括保密性很强的小型红外天线,用他们的话说这叫仿生学……”

  “嘘——”老鼠突然抬起前脚竖在嘴边,“天快亮了!”

  微微的晨曦从窗口漫了进来。这同病相怜的一对,怔怔地望着窗外,不知道灭顶之灾什么时候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