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名师教我教,百家争鸣殊“师”同归

  百位名师教我教 百家争鸣殊“师”同归

  ——六位生物名师关于生物教与学的精彩对话

  陈雁庄 叶冬蕾

  教育是什么?一节好的课堂是什么样的?一个好的教师是什么样的?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我在思考这些问题并尝试寻求解答时,我试着走进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名师。春秋战国有百家争鸣,我期盼着能在不同的名师身上感受教学的纷繁多样,是的,我感受到了,开放的、热情的、犀利的、逻辑缜密的……通过与6位名师的对话,我好像慢慢懂得了教学的真谛,纵使各位教师有各位教师的“专属名片”,但他们对教学本质的理解似乎都很接近,就像莎士比亚说过的“把玫瑰花叫做别的名称,它还是照样芳香”,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没有变的是它的核心。

  以下为访谈内容的梳理。

  01教师专业成长

  问:作为一名即将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如何规划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解凯彬:新教师走上讲台时,一方面仍需要保持学生的心态,要有终身学习的状态;另一方面要明白作为教师必须要具有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对学生负责,要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精益求精。对教师的发展历程,我们划分为“新手教师-成熟教师-专家型教师-领军型教师-教育家”这样的路径。这是必由之路,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完成这样的过程。作为青年教师首先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其次是勇于实践,更重要的是善于反思,多思考教育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对教育的意义。这样做能帮助新教师更快地成长为成熟教师,而成熟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则更漫长,因此需要一定的规划。专家型教师应该具有较高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在这个过程可以保持良好的文献阅读习惯、通过教研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俞如旺:第一,生物学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定要保留一份对新的生物学知识的渴望和自觉,尤其关注中学生物学相关科技的进展,这是生物学教师的根基,我们传授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快慢,但绝不能出错。第二,多查阅文献、多思考生物学教学,要保留一份研究生期间的对文献资料的敏感性。许多同学毕业后工作,就将文献资料的查询能力置之脑后,从此不会学习了。第三,工作期间,可以找寻一个自己的专业发展点:可以是一位善于总结,撰写生物学论文的研究型教师;也可以是专攻生物学竞赛的辅导教师;亦或是教学能力超强的教学型教师。总之,要做一个有一项专场的教师,长此以往,必将深刻。

  林祖荣: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我建议新教师需要有一个远景的目标,明确未来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有了这个远景目标,就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近景的目标,需要自己能够把控,如每年或每学期读多少本书读哪些书,听多少节课,写多少教学反思或听课后感等。不建议确立诸如新秀、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等目标,这些目标尽管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但还有许多自己不能把控的因素。带有荣誉性的目标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效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我相信滴水穿石的力量,只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个阶段的任务都高质量完成,那就会离自己的远景目标越来越近。

  王瑞珍:第一,做好班主任和教学工作是必须的,是能够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决定了以后教学过程我们能做什么的重要条件,只有做好这两点,我们才有实现自己想法的自由;第二,要学会做好平衡,要在理想和现实中取得平衡,保持自己的初心;教学与教研都非常重要,教学是基础和根本,教研是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胡继飞:先别急着搞科研,先熟悉教材和提高教学技能。其一,做好人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可以但不一定要写成文字。大凡名师,在入职之时都会有自己的目标和规划,有人调查过名师,87.9%的人入职时就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81.8%的人会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发展目标。其二,学科知识要广博,中学生物学不高深但涉及面广,注意知识积累,特别是那些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专业知识,这是把课讲生动的原材料。其三,丰富自己的实践性教学知识,教学是艺术,学习和积累一些实用的教学技法。

  夏涛: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环境下,对一名即将走上中学讲台的新教师来说,首先应该有自豪感和使命感,毕竟能过关斩将成为中学一名新兵是不容易的,无论你所在的学校属于哪种类型,每一片土壤都能有用武之地。其次在大学学习最后的宝贵时光,可以通过主动利用高校先进的图书馆和互联网平台,阅读和收集有关中学生物教育改革文章,好好充电,与大学老师长谈。第三是学会观察,在中学等开展新入职教师通式培训之余,用心观察,悉心请教中老年教师,及时熟悉和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学会规划。新入职教师工作热情高,但容易陷入忙乱而顾此失彼,应始终将教学工作放在首位,这是一名教师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也是专业发展基石。

  02 课程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问1:您认为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下的中学生物学教学面临的最大机遇与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

  解凯彬: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新课改是快速成长的机会。由于青年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课改的要求,因此他们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和超越的机会。当然这也要求青年教师更好地学习、认真地去领悟新课改的变化。新课改的核心在于育人目标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是基于学科教育又是超越了学科教育向公民教育迈进。我们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不能局限在字面上,比如社会责任的内容聚焦在个人对社会事务的关注、个人决策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以及生态观、生命观、生活观的形成。

  俞如旺: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自然面临着新的机会,中学生物学教学面临的最大机遇与挑战,我认为都集中在学业水平考试中的等级性考试(浙江也叫‘选考’),我们姑且将其称作“新高考”。生物学新高考满分100分,从未有过。新高考如何考?试卷结构,考试要求,以及取消考试大纲,直接使用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标准”都在一定程度上,让许多生物学教师无所适从。如何应对:学习浙江选考,研究最新2020年1月即将进行的单科选考卷,分析试卷结构,把握新高考的脉搏,调整教学思想,感悟核心素养要求的生物学教学。

  林祖荣:“三新”背景下,中学生物学教学最大的挑战是观念与教学行为的改变。不可否认,当前的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以知识记忆为目标的浅表学习,特别是应对考试时采用的机械记忆、刷题替代学习的状况,这与“三新”改革要求差距甚远。“三新”背景下,要求我们的教育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人的发展为宗旨,这就需要变改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深度学习替代浅表学习,这对广大教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这种变改,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学习新课标、新教材,以及新高考改革的相关精神,明确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其次是要将观念转变为行为。道理明白,具体操作时又回到原点,观念不能转化为行为,这既是惯性的作用,也有不敢变、不会变的因素。所以,需要我们在理论的指导下勇于实践,勇于探索。

  王瑞珍:新课标重点突出核心素养,从要求学生熟悉知识过渡到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不能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教师也会更多地运用解决具有情境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重新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比如,需要学生解决为什么有丝分裂过程中要形成纺锤体这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模型,通过拉动模型得出结果;也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从洋葱这一个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解决问题。这些改变对教学和评价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该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怎么样才能考出核心素养。

  胡继飞:这些变化对新教师和老教师的意义不一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核心素养还是原来的三维目标,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同时要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高中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挑战性更大一些,尤其是选修部分。教师要学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中选修部分大多涉及健康教育,这正好契合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生物学教育的要求,给了我们生物学教师新的机遇,包括在课程开发、资源利用、教育科研等方面。现在的高考更重视能力立意,断然不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新高考的3+1+2模式,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信其师而选其课”将愈发明显。

  夏涛:在“三新”和2020年春天所经历的“抗击新冠肺炎病毒” 背景下,对中学生物教学赋予了更深更广阔的内涵,也对中学生物教师使命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生命教育工作者应更新教育观念,通过生物课堂教学和其他学习活动,让中学生懂得如何珍爱生命,重视健康教育和环境保护,运用所学生物知识科学解释生命现象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新课改下,学生学习生物学的选择性会发生变化,从初中生物教学角度看,还是应该注重从全面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掌握生物学基本学习规律和基础概念,为高中学习打下基础。站在高中生物教学层次上看,“三新”显得更为突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挑战,既要求关注全体,也要留意部分,既要强调基础,也要适时拓展,因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是新课标、新高考下重要亮点,作为生物老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带着研究的意识走进工作状态,进一步提升生物教学的质量。

  03 课堂教学

  问1:在您的心目中,好的生物学课堂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或哪些特征)?

  解凯彬:第一,兴趣。一个好的课堂是有吸引力的,学生感兴趣的;第二,学生参与度高。因为学生感兴趣,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第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教师要关注哪些是学生能学会的,哪些是学不会的,才能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帮助,在最大限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一个好的课堂一定是一个充满等待的课堂。循循善诱、给学生搭建台阶其实是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那么他们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了。真正对学生的鼓励是帮助学生完成一件他认为有难度的事情,其中的喜悦感和满足感是对学生最大的褒奖。

  俞如旺:第一,目标明确;第二,思维清晰;第三,方法多样且适当;第四,学生感兴趣且学得不累。

  林祖荣:好的生物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课堂。课堂中学生有的在学,有的不学;有的在真学,有的是假学或伪学;有的学习止于浅表,有的学习是深度的。好的课堂应该是全体或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进行深度学习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教师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上。具体而言,好的生物课堂从教师层面说应该体现在:教师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乐于投入学习之中;教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课堂中问题的设计与课堂活动的组织应该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从学生层面来说应该体现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有深度的思维活动,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渠道的有效信息交流。经过学习活动,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感,这种获得感,不只是知识,更应该是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的。

  王瑞珍: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从教学内容来看,应该符合教学目标;从教学过程来看,应该要能够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特别是思维方面的参与,启发学生自主地去思考;从教学效果来看,需为理解而教。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不要特地为了跟别人不一样而选取新的例子,素材的选取要与课标要求匹配,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不是为新而新。

  胡继飞:生物课不能把生物讲成“死物”,好的生物课首先得生动有趣。生物学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好的生物课必须有用,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生命的规律及其具体应用,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健康地生活。生物学充满着自然的生命之美、科学的逻辑之美,好的生物课必须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学生学习,好的生物课应该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让学生获得科学思维的方法和养成自主探究的行为习惯。

  夏涛:这个一个永恒的话题,好课没有不变的标准。从教学共同属性上看,符合“三新”教学设计、以生为本、强调启发、注重生成、教学手段适当、讲述清晰,并传授学习方法等都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对生物学科而言,联系生活、培养兴趣、学会以美欣赏生命世界,善于引导学生掌握从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过程性、变化性去认识生命的思维方法和自主探究习惯。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完美的好课是不存在的,有遗憾才有改进完善的空间,每位生物老师应结合自身教学及时反思提炼,努力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和特色,这才是专业发展中的王道。

  问2:新授课上成复习课,复习课讲成新授课,是当前不少课堂的突出问题,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如何把新授课和复习课都上得各有其所,各具其美?

  解凯彬:新授课和复习课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新授课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生成观念。在新授课过程中要脱离纯粹的知识教学,避免对知识的反复强化。建构概念最直接的方式是科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建构,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复习课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其中重要的是强调概念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梳理、完善概念体系,然后用这个概念体系去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通过构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方式寻找学生知识体系的薄弱,再通过习题应用知识体系。

  俞如旺:新授课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要求,就上不成复习课;复习课以学业要求或学业质量标准为要求,也上不成新授课。这是根本!如何做?研读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林祖荣:我认为新课与复习课应该是一个整体。当我们在新课教学时应该考虑到今后的复习课,而在进行复习课的时候也需要清晰地知道新课是怎么处理的。新课对学生而言,总体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尽管学生新课学习前有前知识与概念作铺垫,但课堂主要是获取新知,并在此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不是靠灌输知识的结论,而是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的过程。从思维的方式来说,新课侧重在归纳思维。复习课是建立在新课的基础上的,因此是概念理解的深化、知识的结构化,以及将知识应用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从思维角度上说总体是演绎性的。只有将新课与复习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才能起到系统的整体效应。

  王瑞珍:教师教学应该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学设计,从而实施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进阶的,每一个阶段的要求是不同的,要搞清楚新授课和复习课的起点分别是什么,搞清楚最终的课程目标是什么,然后再具体规划各阶段的教学目标。

  胡继飞:课型不同,目的和旨趣有别,但也并非泾渭分明。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新授课侧重于概念的形成和顺应同化,遵循“感知——抽象——应用”的认知规律,观察、实验、讲解、讨论等方法用的较多;复习课侧重于已有概念的系统化和结构化,遵循“重现——整合——检测”的认知规律,测验、讲评、练习、概念图的策略用的较多。复习课也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变,我在实践中悟出和总结出的一句话是“复习课要以形式的新激活内容的旧”。其实新授课中也有复习课的元素,随堂练习和检测就是复习巩固,复习课中也有新授课的影子,学生出现认知冲突或知识缺漏时教师就会追加讲授。

  夏涛:新课与复习课是教学中有联系的教学整体,没有截然区别,“新”中带“复习”, “复习”中引出“新”的知识点和联系。但从阶段性教学而言,新课应更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特别是对概念的讲解与掌握,往往很多复习课的一大结症是学生对核心概念认识模糊不清,对有关生理现象理解过于表面和机械,因此,通过必要的复习课,以新的形式重新对知识构建和呈现的内在联系是需要的,通过检测反映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才便于老师在新课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行为,这在完成单元教学任务或阶段性大型考试时显的格外重要。用一句话概括:新课是对老师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生成过程的要求,而复习课则是对教师在有限时间唤起学生对知识回忆和内在联系的挑战。

  04 新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

  问:如何看待“智慧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应该推崇吗?

  解凯彬:这实际上属于一种教学模型,由不同模块所组成,具有灵活性。智慧课堂提供的是一种手段,实时反馈的特点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诊断学生,让教学更具针对性。而这些教学手段、教学模型一定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其实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通过巧妙的设计把它融入到课堂中,让他变成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沉浸的媒介,要关注学生如何参与到学习中。

  俞如旺:技术永远是为人服务的,一旦技术上位,人就完了。不必推崇,也不必排斥,把它当成你的教学服务手段或工具即可。

  林祖荣:课堂模式层出不穷,每种模式都是基于特定的土壤而生成的,这些模式所以能被推广必定有其值得借鉴之处。但天下不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适合于所有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我的观点是应该百花齐放,模式应用的关键在于适合。智慧课堂是现代技术与课堂教学相互拥抱的产物,它具有传统课堂不具有的优势。如它能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高新技术,能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课堂,改变学习生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教学与新技术的结合也是必然,如同当年的PPT进入课堂时是新技术,现今已成了常规的教学手段。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去拥抱智慧课堂。但这不是要抛弃传统课堂,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课堂依然是主要的。我们可以在传统课堂中渗入智慧课堂的元素,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王瑞珍:第一,“智慧课堂”象征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用先进的手段走进课堂,辅助我们的教学,但我们不是依赖于它,没有了它就不行,教学的思想还是源于我们自身,就拿多媒体来说,它也象征着教育技术发展的进步,没有它我们也能上课,但有了它会更好;第二,“智慧课堂”具有及时反馈的功能,有助于教师测量统计,快速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智慧课堂”还有可以挖掘的功能,比如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借助平板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和还原一些科学实验过程,例如DNA模型的构建、基因工程的操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智慧课堂”万万不可只流于形式,要真真正正将其功能发挥出来。

  胡继飞:“智慧课堂”一词有误导,是被搞信息技术的人强行霸占了这一用语。但我还是认同“技术可以提升教学智慧”之说。生物学教师要主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运用于教学,发挥其在资源利用、多向互动、及时反馈、直观生动和远程指导方面的优势。可惜我们一代人已经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年轻教师要主动学习、积极应用。但技术还是为人服务的,不要过度依赖于信息技术。这次疫情之下的网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就是一个明证。线上课堂代替不了教师,更多的是提供辅助。

  夏涛:信息时代的到来,让老师无法置身其外。2020年春季的“停课不停学”更是给广大老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教学资源和辅助教学之外,日益发展的智慧课堂,让网络远程传输、教学资源共享、自主选择学习、线上答疑交流、效果及时反馈等成为现实。生物老师应与时俱进,及时学习和掌握常见智慧课堂工具与平台的使用。当然,对比而言,线上教学永远无法取待线下课堂教学,毕竟一个真实的面对面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还有在团队建设情况下对情感交流和正确培养学生价值观的作用。

  05 好书推荐

  问:您能给我们推荐一些值得深读的书籍吗?

  解凯彬:第一,关于课程理论的书籍要读一本。这让我们理解很多关于课程的基本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改。第二,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应该读一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第三,反映现代教育理论的书籍应该读几本。不同的人对教育的理解是不同的,当我们用批判性阅读的方法去分析其中的合理性与不足,可以促进我们认识教育的本质。第四,青年教师都应该每时每刻都关注教育的话题,接受丰富的教育信息,并进行甄别、比较、思考。

  俞如旺:推荐《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不仅看生物的,还要看看物理和化学的论文。当然,常常读读《中学生物学》《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教学》也是必须的。书就不推荐了,在网络时代,期刊是你实现专业化成长最快的一种方式。

  林祖荣:对书的爱好各人不同,我喜欢历史与生物结合的,下面是我比较喜欢的几本:(1)《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美】查尔斯.曼恩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2)《生命通史——从分子到智人在微观尺度揭开演化之迷》 朱钦士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3)《基因传——众生之源》 【美】悉达多.穆克吉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4)《超人类革命——生物科技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法】吕克.费希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王瑞珍:第一,与生物相关的专业书籍,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科学性;第二,与科学方法、思维培养类相关的书籍;第三,期刊类书目;第四,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的书籍。

  胡继飞:现在的教师主动看书学习的人太少了,但大凡成功的教师,都是爱书之人。现在的书也太多,要学会选择。第一是看谁的书,选书要看作者和出版者,即优先考虑名家和权威出版社的书,一级出版社在选题和审核方面会更专业和更负责任。第二是看哪一类的书,新教师多看看生物学科普和教学法方面的书,还有生物教学类期刊,有多年教龄之后,建议看看教育心理学、教育理论和现代生物学新进展方面的著作。第三是怎样看书,为看书而看书,效果不好,我的经验是利用任务驱动来看书,即结合某项具体工作任务来看书,这时看书就变成一种研读。

  夏涛:阅读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我认为书籍的概念是宽泛的,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书籍阅读是必须的,它能让我们系统深入地学习很多名师或专家成长的故事,比如《生命通史——从分子到智人在微观尺度揭开演化之迷》(朱钦士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从现代发展看,各种新媒体技术发展也为阅读(包括精读、泛读、快读)提供了可能,选择并相对固定阅读一些网站、公众号、APP等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比如:《生命科学世界》、《生物探索》、《果壳》等。此外,经典的《生物学通报》、《生物教学》、《中学生物教学》等学术刊物和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刊物等也应该成为生物教师阅读的必备。

  06访谈感想

  陈雁庄:我是一名应届毕业生,想象过无数次自己站上讲台会是什么模样,也妄想过未来可能会成为某个名师的样子,于是带着未知和向往,与6位名师开展了对话,很庆幸,受到了很多启发。

  第一,课堂是灵活的。虽然大家都是以课程标准为纲要开展教学,但采访的教师中涵盖4个省(直辖市),对应地域的生物学教材有北师大版、苏教版和人教版,教师可结合地域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把控课堂,无需全国遵循一套标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一套教材更新换代的周期大概是十几年,难道我们的课堂十几年都始终如一吗?不,几位名师都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可结合社会热点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增加课堂活力,提升学生兴趣,一节好的生物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习与自己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而不仅仅是冰冷的知识,亦或是我需要考高分的科目。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多一点少一点其实关系都不大,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可以了,正所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第二,技术只是辅助。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一开始的先生一张嘴讲书,到后来出现黑板辅助,再到多媒体的推广,智慧课堂的蓬勃兴起,而现在因新冠肺炎疫情也开展了云教学。一种技术手段的兴起必然有它兴起的理由,也有无法替代的优势,但是技术不能垄断教学,我们要做的,是在适当的情境中使用适当的技术。比如,“智慧课堂”可以实现动态模型的构建,我们可以好好用它。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如果有一天没有了“智慧课堂”,教师不能说连课都不会上了。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思想、设计、策略还是源于我们自身。又比如说,新冠肺炎这一情境下,我们开展了云课堂,但是疫情过去了,云课堂还该延续吗?云课堂有何利弊?教学效果与面对面的课堂相比有什么不同或利弊?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三,边教边学。即使登上讲台成为一名教师,也不能忘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学生。只有在从教生涯中保持研究生阶段对研究的热情与敏感度,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唯有不断阅读,不断扩充知识容量,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百科全书,获取学生的信任。

  百家争鸣,每一位名师都带给我很多思考,大道至简,殊途同归。教学其实没有那么博大精深,而是渗透在课堂的点点滴滴,相似相融。我还没有想到未来的我要成为怎样的教师,但我会努力,努力地成就一节节鲜活有趣的课堂,努力学习新知识,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叶冬蕾:入职一年余,在渐渐熟悉教学的过程中其实产生了许多疑惑。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如何平衡教学、德育工作和教研之间的关系?在与这么多位生物名师的交流过程中,很多问题似乎找到了一些启发。

  各位名师不约而同提到课堂的重要性。站稳讲台是对每一个老师的基本要求,但是何为之站稳讲台吗?一个好的生物课堂一定是目标明确、有吸引力、有思维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应该是基于对学生、对课标教材、对教学行为的分析、思考与设计实践出来的,也是在不断反思、调整中向更好的课堂发展。让学生投入到生物课堂中,在沉浸式学习中探究生命的奥秘,是每一个生物教师应该做到的事情。这样的课堂需要青年教师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磨练。

  此外,教师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修炼。既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提升技能;也要多阅读相关理论材料,拓宽视野,把握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尽管不同名师们风格不同,回答问题也有不同的表达,但是他们对于教育教学的理解是相同的。

  每个教师的发展目标与路径也不尽相同,重要的是我们在实践中增长教学技能,在反思中提升认识,在夯实基础后发展个性!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